你知道吗?在成都,有一群医务社工正在通过周末的集中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3月1日至3月22日,经过四个周末的持续授课,2024年成都市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实训项目的线下集中授课圆满结束。这场为期四周的实训项目,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本地的15位专业老师,为164名正式学员和21名旁听学员带来了满满的专业知识。
本次实训项目的内容可谓是干货满满!课程不仅涵盖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理论与基本方法,还深入探讨了医疗场景社会工作服务的运行机制、全流程个案管理理论与实务,以及循证和实践研究等内容。学员们都表示,通过这一些课程,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3月1日的开班仪式上,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总干事关冬生带来了《医务社会工作体系及项目设计与应用》的课程。他系统介绍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体系构成及项目管理的核心知识,帮助学员们全面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和项目设计与管理的核心技能。
紧接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社工部主任陈玉婷主讲了《探索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她详细的介绍了上海地区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探索与成就,让学员们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张蕾的《医务社会工作部(办)管理与运营》课程,深入探讨了医务社会工作管理与运营的要点。她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医疗机构内部有效成立并运营医务社会工作部门,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除了引入北上广的专家资源,成都本土的专家也在课堂上展现了医务社会理论与方法和临床个案管理实务的结合。成都大学臧肖副教授主讲的《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功能及其在医疗场景中的应用。她指出,医务社工在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医疗效果、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和医学人文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都市仁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冉启浩在课程中介绍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并分析了不同群体在医疗场景中的困境和需求。他以单病种为例,详细说明了医务社会工作开展一站式多层次全流程服务的具体流程。成都市仁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督导方江琴老师则结合自己丰富的实务经验,深入探讨了医务社工在医院、社区等不同场域中的角色与作用。
在3月15日的课程中,成都与广东的经验进行了碰撞。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社会康复科高级社会工作师李会老师围绕“个案管理的常用理论”,系统讲解了个案管理的服务原则、理论架构、服务流程及成效。她强调了个案管理的五项核心原则:以个案为主体、服务的整合、服务的持续性、个案的赋能和服务品质评价,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成都市医疗保障事务中心宣调部副部长孙逢兴在课程中强调,作为一名在成都就业的社会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学习成都市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至关重要。他详细的介绍了成都市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指出通过全面掌握这些医疗保险的相关制度、类型及待遇,不但可以有效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还能提升对服务对象的个案管理能力,从而提供更专业和精准的服务。
成都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张俪文在课程中指出,慈善资源在医疗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补充资源。她强调,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链接慈善资源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医疗过程中的资金困难。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医疗慈善救助等相关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能够及时帮助服务对象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有效提升服务对象的医疗体验和整体福祉。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健康医疗部主任吴迪在课程中介绍了当前医疗纠纷的现状,包括伤医事件、投诉数量及案件分布等数据,并对比了国内外医疗过失案件的胜诉率。他详细讲解了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和诉讼等,并强调了医患沟通中的法律规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医务人员告知义务和患者隐私权的条款。
四川泰康医院儿科副主任周晨燕在课程中围绕医疗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展开,重点探讨了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协同作用。她分享了医疗机构如何与科室、社工合作,设计具象服务,强调将患者、社工和医务人员视为同一战壕的战友。课程还深入分析了社工在医疗救助中的多重角色,包括心理支持、资源链接和家庭协调等,并指出社工在患者面临经济困难时的重要性。
在3月22日的课程中,成都市武侯区玉林卫生服务中心叶静雪副主任讲授了《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与医务社工服务》。她概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和日常工作,阐明了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应用的定位,并从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的项目、流程、环节中指出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空间及其呈现的突出效果。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党委书记杨金惠老师在《个案管理在社区的健康照顾实践》中,通过多个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个案健康照顾和个案管理的实践,讲述了基层多部门协作、整合行政、人力、物力、法律等知识、志愿者等资源形成的社区照顾网络。她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了怎么样才能做到需求精准把握、服务个性化、资源整合协同治理、网络建设同时赋能居民,达到人民群众可以“就近得到关怀、照顾,就近享受美好生活,动员全社区的力量,打造社区健康共同体”的效果。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何龙韬通过Meta质性分析的真实研究案例,以及现在的AI技术(如ChatGPT和Deepseek)运用示范,为学员展示了医务社会工作循证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工具的使用。他强调了人类思维在创新研究中的无法替代性,指出人工智能可协助文献检索、数据分析、问卷设计和论文写作等环节,但核心研究思路仍需研究者自主把控。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工作创新创业中心主任陈会全聚焦社会工作中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展开授课。实践研究模块系统阐释了实践研究的核心特质:动态协作性、问题解决导向及社会正义目标,强调研究者与实践者需共创知识。“解冻社工”模块揭示了社工常见的“冻结”状态,提出以论述心理学和场景实践为基础,通过“解冻三重奏”策略——破冰(明确社工主体地位)、融冰(反思工作习惯)、活水(激发专业自觉)——推动社工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探索。
随着集中授课学习的结束,基地将根据学员的出勤、研学等综合成绩,评选优秀学员,进入医疗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全流程个案管理的临床实务实训,向着新的学习阶段,再出发!
2024年成都市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实务实训项目由四川省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成都市社会工作协会、武侯区委社会工作部、玉林街道办事处支持,成都市仁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立项。项目将在2025年3月—8月,通过集中授课、主题沙龙、临床实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培养学员具有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素养,熟悉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场域与管理,重点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个案管理全流程的实务与研究能力。课程内容有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理论与基本方法、医疗场景社会工作服务的运行机制、医务社会工作全流程的个案管理基础理论、临床社会心理服务、医疗保障与救助、服务转介机制、社区健康照顾、服务研究能力等。
截至目前,经过招募、筛选和公示,共计164名学员进入集中学习。学员们都表示,通过这次实训项目,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你对医务社会工作感兴趣,或者想了解更多关于该项目的信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看法和想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