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90后罗伟忠是一名数字控制机床的技术人员,在富有技术上的含金量的岗位上,他不断精进,精心打磨产品,他参与了众多新产品研究开发,包括RMD08机器人的支架、三角架、水平机器人的腕体,RB03A1机器人的大臂等。面对技术挑战,他迎难而上,利用工装夹具和多轴机床解决了机器人腕体多面体加工容易变形的问题,保证了工件的形位公差和位置公差,来保证产品的及格率,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从起初巧合地进入数控行业,他不浮躁、沉下心来苦学技术,攻破一个个技术难关,诠释着新时代的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新工匠”精神。
罗伟忠是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作人员,90后的他如今已是技术骨干,带领着10多个人的小组团队,是同事口中的“罗工”。
罗伟忠出生在肇庆怀集县洽水镇。初入中学时,因为脚伤罗伟忠延误了上学时间,由此而没有赶上英语学习的进度,此后英语一直是他的软肋。中学毕业之际,成绩并不拔尖的他在亲戚的建议下选择进入高级技工学校,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有个亲戚说做模具相关的工作还不错,那时和社会还没什么接触,就听了家长的建议。”
罗伟忠怀着些许未能上大学的遗憾进入了技校,学习时间为5年,读完相当于大专的文凭。罗伟忠在家排行第三,不过他自小比较独立,中学就寄宿在学校,很快就适应了技校的生活。技校学习的课程分为理论和实操部分,比例大约是1∶1。
让他记忆犹新的课程有工艺学、机械制图、材料学等,不过最让他兴奋的还是数控和软件编程课程,首先通过软件编程完成物件的生产模型和生产流程,随后通过电脑发出指令,机床完成生产,“这样的一个过程很神奇”,罗伟忠也由此慢慢走上了数控的道路。
罗伟忠还记得当时上软件编程课的激动之情,虽然课程只是粗略的入门引导,但他怀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课余他会充分的利用时间多在学校机房练习几次。那时经济条件有限,他还没有自己的电脑,学校机房是他能上机练习的好场所。有时候他甚至会混在其他班级学生中上机练习。他笑着说:“好在老师不点名,他也不了解是否是这个班的。”
罗伟忠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竞争力,还利用周末的时间上了一个大专函授班,他相信自身的付出在未来能获得回报,学到的知识将来会有用武之地。
毕业之际,罗伟忠总算等到一个可以用真实材料来数控生产的机会,“那种感觉和平时用蜡做实验是完全不同的。”当时,罗伟忠做了一个多边形的物件。通过编程完成生产指令,听着机床刀具与金属材料摩擦的声音,看着多边形物件一步步成型,罗伟忠第一次体会到数控的魅力。
毕业之前,罗伟忠想提前积累实操经验,便进入了朋友家开的模架工厂。带着满满的憧憬和希望,他开始了半年的实习,但是他慢慢的发现,除了做一些基本的杂事,没有正真获得任何机会能去实操数控机床。
罗伟忠考虑再三,觉得再这样拖下去,可能仅仅是虚度光阴。但他依旧对数控情有独钟,“我就是冲这个来的。”那时有两家公司在招聘数控的学徒,罗伟忠想再去试试,一位主管给了罗伟忠美好的承诺,“我们这里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你也有机会操作数字控制机床。”于是他进入了这家生产机器人的数控公司,从学徒做起。
“平时干的都是打杂,清理铁屑之类的杂事。”时间一晃又是半年,罗伟忠还是没能真正接触到数控,他有些着急,原先承诺让他实操的主管也已离开。罗伟忠感觉自己离原来的目标越来越远,他在患得患失之间考虑转行,但他又不甘心,于是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他找到厂长谈了自己的想法,“反正我也要走了,就想在走前多给自己一个机会。”
厂长被他的诚意和积极打动,答应给他实践的机会。尽管心情激动,但真正到了实操数字控制机床时,他立马变得小心谨慎,“数字控制机床太昂贵了,一旦操作不当引起撞击,原本设计、调控精密的机床就会产生误差,可能就再也调不好了。”他感觉压力倍增。
在师傅的指导下他进行了第一次实践,“师傅调好了机床的参数,然后说‘你执行吧’。”怀着兴奋的心情,罗伟忠在打杂近1年后终于亲自动手操作了心心念念的数控机床。他也暗自跟自己较劲,“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他告诉自己要多努力一点、多努力一点。在清理机器之余,罗伟忠时常在一旁偷师,借着给师傅搞清洁的机会请教问题。他也没少挨白眼,一些师傅因为“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而提防着他,总是找个借口叫他去干些其他的活,不过他也遇到了肯教他的贵人。
下班之后,他反复编程、调整产品的生产参数,优化流程,把自己的编程拿给师傅看,再从中找到差距,一直在优化自己的设计。
就这样,2010-2014年,罗伟忠在此公司服务了4年,在这4年中,他成长迅速,基本上完全了解了手工编程,对操作系统、数字控制机床已能熟练操作。
经过4年的磨炼,原来此公司已经不能够满足罗伟忠更上一层楼的技术追求,他在寻求更大的平台。此时,广州数控伸出了橄榄枝,承诺罗伟忠可以在这个大舞台上自由发挥,而广州数控更为丰富的数控机床、更加精密的五轴生产机床等硬件吸引着罗伟忠。于是他加入到这个大团队。
新的平台有新的挑战,在前东家,罗伟忠更多的是手动编程,而如今他要操作更复杂、精密的机床,需要电脑编程。下班后、周末时间,他一头扎进编程里,通过软件模拟一直在优化生产参数,力求将产品打磨到完美。
完美的编程还要加上完美的执行才可能生产出完美的产品,罗伟忠面对的产品生产机床会用到20多把刀具。如何把刀具的参数设置得恰到好处,让它们彼此良性协作,是罗伟忠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他把几十把刀具的技术参数、偏摆程度、机床性能等记得烂熟于心。
即便如此,刀具都有一个安全生产的范围值,在范围以内取不同的值,产出的产品可能会出现比较完美、接近完美和完美之间的差距。在长期的工作当中,罗伟忠凭借丰富的经验会先取一个值,然后使用他的独门秘籍——听音辨(产)品。“听机床声音,听转速、震动,以此来判断它们之间的配合和误差。”经过1~2次的参数调整,产出的产品又向完美靠近了几分。
看似平淡无奇的技巧背后,却是罗伟忠成千上万次不断精进、不断调整参数的经验累积,也是因他对机床、刀具的性能有着全面的了解。
罗伟忠进步的速度很快,入职后2个月,他就被安排使用五轴联动数字控制机床生产产品。这是一个高精密度生产机床,利用五轴联动的精度实现产品的多面加工,他举例说,产品两端进行旋转加工打孔,最后两个孔连成一条直线。
如今罗伟忠经常需要迎接新产品的技术挑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产品质量。”罗伟忠时常接到上级的任务:在2~3天内攻克新产品某部件的技术难关。
比如,他曾攻坚机器人三角架的技术难题。这种机器人需要的三角架部件形状复杂、容易变形,轻轻一压就变形,因此它对打孔、平面度、垂直度等方面要求高,而达成目标的时间有限,罗伟忠坦言接到新任务后,他的紧迫感立马就来了,因为“确实很难做”。
罗伟忠的工作节奏随之调快,他首先要对这个三角架部件做一个评定,分析出它的变形程度,从而评定、计算、设置出技术基准值,以此来设计一个工装夹具,来配合加工它。这个看似按部就班的步骤实则需要很大的耐心,这个基准值要一直优化,要一遍一遍地去调试。
“这个(新产品)我没有做过,只能拿以前的经验做参考。”刚开始的时候,罗伟忠要一直在改进工艺,连续调试大半天再正常不过了,“加班加点是常态,一定要按时加工出来。”机器人大小部件有几百个,罗伟忠得保证他的这个部件按时、按质地完成,否则会耽误机器人的整体组装。
罗伟忠有成就感的是他利用工装夹具和多轴机床解决了机器人腕体多面体加工容易变形的问题,保证了工件的形位公差和位置公差,工件的垂直度、平行度、平面度误差都有改进,来保证产品的及格率,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面对这样的挑战已是罗伟忠工作的新常态,“新产品蛮多的,今年就开发了五六套。”他参与的新产品开发包括RMD08机器人的支架、三角架,水平机器人的腕体,RB03A1机器人的大臂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罗伟忠也连续两年获得公司(2016/2017)年度优秀员工称号。
2017年,罗伟忠还参加了2017年广州开发区第九届“技术能手”大赛,参赛的项目是数控铣工,他获得了一等奖。
“我想验证一下自己的实力,挑战一下。”挑战的项目是在约4小时内完成一个汽车模型,比拼的是速度、工件精密度,时间也紧迫,“分秒必争”。比赛之前,他紧张得睡不着觉,但到了比赛现场,他很快进入状态,顺利完成比赛并获得名次,“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今年3月份,罗伟忠多了一个“团队领导”的身份,如今带领着10多个人的团队。他坦言,对于新身份的转变还有些不适应,“从前只要自己做好技术、做好产品就行,现在还需要管理好团队的工作进度和效率。”面对小组成员,他总结了过去的工作经验,告诉他们在真实的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哪一些问题,“提前帮他们绕过一些坑”。
作为技术人员,罗伟忠认为新时代工匠更富有技术上的含金量,涉及的知识面也更广,这要求新工匠们不断学习,“工匠精神是要沉下心来不断付出、投入,不停地改进革新拼搏,还要耐得住寂寞。”
罗伟忠坦言,数控技工加班加点很正常,周末可能也没休息,“感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行业,累,生活太单调了。”因为一直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机器,他感觉与社会有些脱节,感情生活也受一定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女朋友。
“我很喜欢(数控),不想放弃, 感情方面希望朋友多介绍介绍,我也多参加社交活动。”对于未来,罗伟忠的想法是,做好自己,经过自己不断努力、拼搏,多学新技术,过上小康生活。
与罗伟忠的接触是轻松、愉快的。他很踏实,在电话里就可以感受到他的亲切和礼貌。
采访当中,罗伟忠提到较多的关键词是“学习”,而他的成长过程也说明他在不断地学习进步,从他的表情中能看出他对工作的热爱。不过,正是因为工作中他接触的都是没有情感的机器,业余时间也用来学习,显得有些内向。
数据铣工这个工种对手指、手臂灵活和动作协调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较高,因此闲时罗伟忠偶尔打打羽毛球和乒乓球,可以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也可以释放压力。
罗伟忠是一个乐观的人,在他的朋友圈里,自勉的话语不少,比如,“前面状况不断,此刻只有奋不顾身地奔跑,好运终究是靠近努力、坚持的”。
罗伟忠是众多技术员当中的一员,在比拼文凭的年代,他走了另一条不同的路:以一技之长安身立命,像工匠一样打磨产品,不断推进、优化、迭代,向完美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