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新工匠手拉手·文化润疆心连心’品牌展示柜中,上边陈列的是来自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下面是咱们阿克陶县本土工匠制作的土陶……”在新疆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内,阿克陶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介绍说。展厅的一面墙,承载着“陶与瓷”的文化交融,也成为展示全国工会对口援疆工作实践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新疆工会充分的发挥工会援疆资源优势,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权益保障、民生改善,优化各族职工共居的社会环境与精神家园。同时,通过搭建建功立业与交流交往交融平台,拓宽各族职工共享发展道路。
为打造各族职工共有精神家园,新疆工会深入开展“劳模工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巾帼工匠大宣讲”等一系列具有工会特色、深受职工欢迎的品牌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校园、进社区”,已开展活动1万余场次,覆盖职工超400万人次。同时,立足文化润疆,大力开展“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一家亲 一家人”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促进各族职工群众交流交往交融。
工会助企帮扶“双管齐下”。一边内部“输血”,开展慰问帮扶稳定职工队伍,以实际行动抵御风险,凝聚人心;一边外部“造血”,与援疆省市工会合力开展消费助企活动,销售新疆特色农产品累计达3亿元。
此外,新疆工会对接1.32亿元援疆资金用于建设服务阵地,已新建改建工人文化宫57座、工会驿站573个、司机之家32个、职工之家463个、职工书屋255个。当前,新疆职工人数多、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工人文化宫覆盖率达61%。同时,在常态化开展“送温暖送清凉”、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等品牌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打造“职工远程医疗和在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等暖心服务,新建43个高原氧吧,组织700名戍边民警、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参加“工会夏令营”,聚焦各族职工的实际问题。
搭建技能提升与建功立业平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疆工会对接4845万元援疆资金,深入推动“天山工匠精培计划”,组织15.28万人次新疆职工在疆外省市参加技能培训。开展“疆内外劳模工匠结对互学”、技能技艺交流、产业帮扶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新疆职工的技能素质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目前,全疆职工创新成果达54.3万余个,1000余项成果转化为专利。
让更多年轻工匠拥抱数字化转型,在福建省数字孪生技能竞赛现场——59名技术能手上演“微米级”较量
指尖在键盘上翻飞,眼前屏幕里的数字孪生生产线随之精准运转……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福建省“匠心杯”数字孪生智能制造技能竞赛现场,没有金属碰撞的火花,却有59名技术能手同场比拼,进行着一场聚焦“未来制造”的“微米级”较量。
完成数控设备的调试与控制、进行工业机器人的调试与控制、操作智能制造控制管理系统的联机自动运行调试……在厦门市工匠学院、厦门数智产业产教融合基地搭建的竞赛现场,当看到机器人精准抓取一根圆柱铁坯放入机床,参赛选手、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宋存强深吸了一口气。
此刻,他用近两个小时构建起的“智能工厂”,已经在数字孪生的镜像空间里正式“开工”。
在这场由福建省总工会主办,省机械化工矿冶工会工作委员会与厦门市总工会承办的竞赛中,宋存强和选手们要在不到3个小时时间里,通过眼前的数字孪生虚实融合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实训台,快速构建控制程序,完成相关的规定任务。
“夹具松开早0.1秒,工件就会坠落;车门开启晚0.5秒,机械臂就可能与机床车门相撞。”竞赛协办单位凤凰创壹主要负责为记者解析一行行代码背后的“要义”。
与曾经举办的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所采用的双人协作模式不同,本次竞赛要求选手独立完成整条智能产线的控制:从立体仓库取料到AGV运输,从机械臂上下料到车铣复合加工的全流程协同都交由一名技术人员负责控制。
机器人Modbus通信配置、PLC编程模拟……赛场上,来自南孚电池的电气工程师王立良快速“扫描”任务清单。
从电气工程师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程师转型,是王立良在参加此次竞赛前,为自己定下的职业目标。这个转型的念想,源自2024年他亲历的一场因PLC程序漏洞导致的产线停工。王立良和记者说:“如果当时有数字孪生提前虚拟试错,损失可完全避免。”
“数字孪生远非一个静态的3D模型或仿真动画,它是一个‘活’的镜像。孪生体能够自主接收信号、发送信号、传递信号,与其他孪生体或物理真机实现自主交互。”凤凰创壹主要负责解释道。他向记者展示了数字孪生系统中加工中心刀具的实时感知。“当虚拟刀具接触工件时,系统会根据材料特性、转速、进给量等参数,动态计算受力情况和切削效果。工程师可以据此优化加工参数,在虚拟环境中找到最优解,避免在真实设备上反复调试造成的浪费。”该负责说道。
“这场竞赛让我从以前聚焦‘怎么来实现单个设备的控制’,转变为‘全局视角’优化编程质量、提升生产效率。”王立良期待着运用赛场上练就的数字孪生技术,为自己所在的自动化车间搭建一套“活”的数字孪生模型,以预测性维护替代“抢修式”维修,提升工作效率。
在赛场外,有一台选手们进行线多轴训练机。这台总价值20万元的训练设备,正在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一套价值470万元的进口五轴加工中心的工件加工流程。而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若是损坏加工中心的一把刀具,就要花费企业10万元的更换费用。
不同于市面上单一型号的数控训练系统,这台搭载了数字孪生技术的训练设备仅仅要换掉面板贴膜,便可支持多达25种数控设备的综合实训。“现在学员可以无限次免费试错。”凤凰创壹主要负责表示,“数字孪生技术就这样改变技术人才培育的生态。”
而宋存强所在公司的主要营业产品需要行业中少用的磨抛工艺,技术人才培育一度陷入困境。
“以前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员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回忆自己跟着师傅学习的过程,宋存强记忆犹新。如今,在数字孪生技术加持下,学员在数字孪生虚实融合训练机上便能体验1:1还原的实操教学,数字孪生系统还可以复现各种难遇的设备故障,经验积累速度提升300%。
但行业高品质人才缺口依然巨大。大赛协办单位厦门市制造业工会联合会的一项调研显示,当前既懂机械设计、电气控制,又能建模优化产线的复合型技术员,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香饽饽”。
本次竞赛中,省、市总工会通过线上数字孪生仿真教育学生的方式,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为期一个月的免费线上数字孪生仿真培训,并开放数字孪生虚实融合实验台,为职工们提供两次线下集训机会。
“竞赛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也像一座熔炉,加速锻造着符合未来需求的‘新工匠’。”凤凰创壹主要负责感叹道,“我们期待以赛促学、以赛促用,让更多年轻工匠拥抱数字化转型的东风,用技能照亮前程。”
烟台构建“产改”特色模式,实现从“增量扩面”到“质效跃升”“企业+产业链+县域”三维发力提升“含金量”
在山东省烟台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正释放强劲活力:全市依托108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带动600多家企业互学共促;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双择优式”党员培育模式筑牢一线个党支部成为创新攻关桥头堡;蓬莱区聚焦航空航天产业、招远市深耕黄金加工领域,形成“一域一特色”培育格局……
近年来,烟台市精准布局、多维发力,逐步构建起“企业+产业链+县域”三维度推进的特色“产改”模式,通过企业主体强基、产业链协同增效、县域精准赋能三大路径,实现从“增量扩面”向“质效跃升”的跨越。截至目前,烟台已培育大国工匠人才1名、“齐鲁大工匠”9名,各级工匠1.2万名。
“产改”能否深入推动,重点是顶层设计是否坚实。烟台打破部门壁垒,以多部门协同推进,形成党建引领、人才培育、服务提升的立体化改革格局,在企业层面实现“合力改”。
烟台创新产业工人党员发展机制——组织部门实行产业工人党员计划单列,同时推荐优秀产业工人党员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推进职工思想引领“繁星工程”,培育出“烟轩细雨”“思政长廊”等100多个职工思政品牌。
以烟台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双择优式”党员培育模式为例,从政治、业务两维度择优纳新,吸纳大批优秀产业工人入党。目前,万华一线%,实现六大生产基地党群组织全覆盖,196个党支部成为协同创新攻关、共促发展的桥头堡。
“企业要说明人才,就输送什么人才”。烟台人社部门推出产业领军人才“优聘计划”、技能人才“黄金十四条”等政策,每年拨付200万元支持企业组织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依托工匠学院、工匠孵化基地等载体,常态化开展“万名产业工人大培训”、新型学徒制、金蓝领项目培训,每年为企业培育各类技能人才超7万名。
在服务保障上,烟台把企业需求作为改革导向,工会组织深入企业组织“法治体检”“文化送基层”活动。此外,在产业园区扶持建设“五型”共享职工之家、工匠培训站、爱心妈妈小屋等服务阵地1000多个。多方合力下,烟台非公企业“十百千”专项行动快速推进,目前规上非公企业“产改”覆盖率已达96%。
企业层面覆盖率大幅度的提高后,烟台进一步将“产改”延伸至16条产业链,推动改革从“单点突破”向“全链联动”升级。烟台先后成立8个产业工会,构建起产业工会与产业链办、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的多方联动机制,每年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为产业链“产改”筑牢制度保障。
产教融合培育产业技能梯队。由市教育部门牵头推进“一产业一基地”“一产业一联盟”工程,在重点产业链培育108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业学院。通过产业链上的企业、院校、协会联动,带动上下游600多家企业互学共促。
烟台邀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家驻点指导,针对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量身定制“链式发展行动”等特色改革方案,并将技能人才教育培训纳入“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台账,形成“一产业一改革路径”的模式。
万华化学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建立长期合作,构建覆盖“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术专家”的全周期培育体系,为聚氨酯产业链输送4000余名高技能人才。
除了工匠培育,烟台还以数智化手段为县域“产改”提效。紧扣县域产业特色,以数智赋能与工匠培育为抓手,推动改革从追求“覆盖率”向提升“含金量”跨越,以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县域经济注入硬核支撑。
烟台各区市紧扣辖区产业特色,探索出航空航天、黄金精深加工等“产域融合”新模式,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县域产业同频共振。
同时,建立县域经济、人才需求、竞赛工种、培训提升相衔接的“赛训一体”数据库,搭建“劳动竞赛全域管理云平台”,实时录入竞赛实施方案、领导机构、量化指标等数据,实现竞赛立项审批、阶段总结、年终表扬的全流程跟踪,推动竞赛组织、参赛管理、结果评估向网络化、标准化升级。
近年来,烟台市总每年组织不少于10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先后承办数字控制机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化工和医药行业班组等国家级竞赛7场、省级大赛21场。截至目前,共有26人在各类竞赛中勇夺全国一等奖,108人荣获全省一等奖,200余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约有3万多人次通过竞赛实现技能等级提升。
“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学技能,还有劳模工匠手把手教,真让人羡慕。”近日,教完一节培训课的“南京工匠”、南京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相关负责向记者感慨。今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总工会提出打造“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品牌,发挥劳模工匠作用,助力职工技能提升和素质拓展。
这项品牌活动依托南京开放大学网络化平台,整合劳模工匠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在职工生活、工作区域就近开展沉浸式、场景化教学,培育技能人才。全市今年计划完成100期“技术、技能、技艺”培训,目前已举办78期,吸引约2140人次的职工参与。
今年,南京市总将“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品牌活动建设纳入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任务清单,通过市、区两级“产改”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工会、教育、人社等部门资源,推动活动开展。在全市现有36家工匠学院的基础上,南京市总在企业园区、工地生活区、街道社区、商圈街区周边布局小课堂,形成“步行15分钟可达”的技能学习圈。
小课堂采用线下授课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南京各级工会利用开放大学线下教学网点、网络站点平台,广泛组织并且开展方便职工就近参加的面对面课程培训以及线上直播授课。同时,制作微课视频,方便职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为充分发挥劳模工匠作用,南京市总还打造了“宁工享·工匠工坊”集市品牌活动,邀请劳模工匠在室外广场设置展位,展示技能技艺。市总牵头建立“工坊+小课堂”结对机制,把工坊里的先进操作法等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便民课程。目前,已有142名“南京工匠”及提名人选加入小课堂教师队伍。
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作为江苏省总工会重点支持建设的两家市级工匠学院之一,在省、市总工会支持下,特聘多名劳模、工匠及技能大师担任学院导师与小课堂讲师,定期授课并开展技术交流。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培养技能人才近2000名。
据介绍,南京市总还将竞赛核心项目拆解为小课堂的专项培训模块,赛前组织技术能手开展针对性辅导。“在小课堂里学到的手艺,真能在大赛场上派上用场!”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的电工王清文在今年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建筑电工技能竞赛中斩获第一名。他是小课堂的“忠实粉丝”,取得成绩后,他回到这里授课,“以前,我是坐在下面听课。没想到,现在我站上了讲台”。
西山煤电创新构建指标体系,鼓励基层改革创新改革向基层延伸 变化在职工身边
“一直以来,井下夜班都是第二天早上7点收工,现在夜班作业时间缩短到凌晨3点半,能赶上送孩子上学了。”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西山煤电)官地矿,井下工人因为能抽时间多陪家人而欣喜。据悉,今年以来,该矿以综采二队和掘进三队作为试点,一队一策,优化作业安排,缩短夜班时间,实现了“减时不减产”。
“三班倒”是各煤矿延续多年的生产“铁律”,如今得以突破,正是西山煤电基层矿厂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的成果。这也让职工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2024年以来,西山煤电结合企业实际,创新构建“31791”指标体系,通过14个部门联动考核,设立200万元年度专项绩效考核资金,形成“考核指标量化+动态跟踪管理+闭环责任传导”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西山煤电“31791”指标体系即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91个三级指标,以“分类分档、精准考核”为核心,从组织领导、思想引领、素质提升等维度构建了层次分明、权责清晰的考核框架。
以一级指标“构建职工技能提升体系”为例,该体系下设“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等5个二级指标,形成“培训—评价—激励—创新”的全周期技能提升闭环。其中,“创新职工技能评价方式”指标细化为“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覆盖率”“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比例”等可量化标准;“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则通过“合理化建议采纳率”“创新成果转化效益”等具体数据来进行评分。
“考核体系根据基层单位性质分为‘矿井、地面生产、区域公司和整合划转’三类,实行差异化评分标准,确保考核与单位实际经营目标高度契合。”西山煤电工会相关负责介绍说。
此外,西山煤电设立200万元“产改”专项考核资金,根据考核排名和指标完成质量精准兑现。比如,对“技能竞赛引领作用”指标排名前三的单位,额外给予培训经费倾斜;对“民主监督机制”落实不力的单位,则扣减有关部门绩效分值,形成“考核结果直接影响资源分配”的刚性约束。
今年,西山煤电通过职代会确立了“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减少职工作业时间,让职工远离危险区域,将危险区域变为安全区域”的目标,官地矿率先优化作业安排,实施了夜班改革。
屯兰矿则通过“一人一档+一物一码”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职工刷脸即可领取劳保用品,岗位变动时自动推送新岗位安全培训资源;西曲矿为近两年入职的175名大学毕业生量身规划成长通道,分“入职培训—岗位实践—导师带徒—考核评价”四个阶段精准培养,实行3个月一个周期的轮岗制,让新员工找到符合自己的成长空间。
“基层矿厂纷纷亮出了各自的特色做法,我们结合‘产改’特色项目申报机制,组织评选优秀实践案例并进行推广。”西山煤电工会相关负责表示,通过考核结果与薪酬深度绑定,激励基层改革创新,成为西山煤电深化“产改”的重要方法。
在激励基层单位“分道赛跑”的同时,西山煤电“31791”指标体系始终让基层成为聚焦点。
以马兰矿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为例,职工教育培训中心配合新建智能化工作面建设,开展多轮次全覆盖专项培训;技能大赛新增综采智能化集控工、综采智能化巡检工、云计算等工种;技能等级与岗位晋升、薪酬调整直接挂钩,月工资差额可达2000多元;高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在全矿职工占比从2021年的不足三分之一提升至目前的三分之二以上,高技能人才担任基层干部有80余人,担任副队级以上干部有100余人。
“我成功转型为‘脑力劳动者’。”马兰矿支架巡检工张浩伟通过专业方面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了调试智能化电液控支架、编写动作程序代码,成为智能化工作面第一批支架巡检工。
“前不久,自助洗衣中心智能化改造后,一人一码一柜,存取衣服,10余秒就能搞定,方便多了。”西铭矿掘进三队职工郭泽平说,以前存取井下工作服,排队半小时是常态。
数百米的井下,职工们要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中忙碌10余个小时,身上的棉服总是湿漉漉的。“之前的更衣柜不通风,衣物干不透,还容易发霉。”郭泽平说。
现在,西山煤电广泛推广的智能衣柜,利用空气能技术,实现热空气与湿空气的不间断对流,夏天除湿烘干,冬天加热烘干,让职工能穿到干爽衣服。工服衣领里缝制防水芯片,记录职工的身份信息和清洗状态。
此外,持续提升班中餐品质,变着花样让职工“吃得热乎、健康、美味”;实施安居工程,太白佳园住房项目按期完成,玉门小区18栋住宅楼拔地而起;自主研发职业健康数智化管理平台,实现近4万名职工健康数据实时更新,发出高风险预警100余次,干预慢性病患者5000余人……职工身边的“改革事”慢慢的变多,正是西山煤电充分的发挥“产改”主体作用,高标准启动“提升职工生活质量”试点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牵头推动“产改”落实落细落地的同时,西山煤电工会用改革精神不停地改进革新工会工作。比如,打造“3110”帮扶机制,仅2024年帮扶慰问困难职工、工伤病员等2.2万余人次,发放各类慰问金、救助金914万余元;推动职工(劳模)疗养体验扩容提质,将过去的夏季疗休养拓展为全年疗休养,疗休养地点从省内拓宽至华东、华南等地等。
来源: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综合工人日报报道(记者 吴铎思 马安妮 李润钊 张嫱 黄洪涛 刘建林 李彦斌 通讯员 张与澄 吴頔)